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负极材料行业研究报告:景气度持续上行,一体化布局成为趋势

2022-11-28 02:07:24 3347

摘要:(报告出品方/作者:川财证券,孙灿)一、锂电池负极材料概述1.1 负极材料简介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锂离子电池包含两个电极(正极、负极),每个电极中都有一层活性物质以及能够与外部电路连接的集流器,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通过一定量的...

(报告出品方/作者:川财证券,孙灿)

一、锂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1.1 负极材料简介

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锂离子电池包含两个电极(正极、负极),每个电极中都有一层活性物质以及能够与外部电路连接的集流器,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通过一定量的电解液,电荷会以离子状态进行传输,传输的过程便是电池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在锂电池的中间还有一层隔板,这层隔板对两个电极有着绝缘的作用,用于电荷离子的通过并组织电子的内部转移。锂电池工作时主要的移动离子是阳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的锂原子电离为带正电荷的锂离子和电子。带正电的锂离子从正极出发,穿过薄膜后到达负极,并在负极与电子合成锂原子。电池放电时则完全相反,锂离子从负极材料表面电离为锂离子和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锂离子从负极出发,穿过薄膜后到达正极,并与电子合成锂原子。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从对产品性能影响程度看,续航能力、电池寿命、安全性能是电动汽车的核心评价指标,而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是影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安全性能的决定性因素。

​​

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约10%-15%。锂离子电池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不同类型的锂电池成本构成具备一定差异。整体来看,材料成本占锂电池的成本比重较大,以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为主。对于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占动力电池成本的比例为50%左右,负极材料占动力电池成本的比例为10%-15%。

​​

​​

1.2 负极材料类型:人造石墨为主,硅基负极前景广阔

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碳材料与非碳材料两类。碳类是指碳基体系,主要包括中间相碳微球、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和硬碳。目前市场化应用程度最高的为碳材料中的石墨类负极材料,其中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有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非碳材料主要包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酸锂等,其中硅基负极材料属于目前各大负极材料主流厂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未来最可能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负极材料之一。

​​

​​

人造石墨由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原料通过粉碎、造粒、分级、高温石墨化加工等过程制成,在长循环、高倍率上具有优势,不足之处在于能量密度较低、加工性能较差。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和部分中高端消费电池,均选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天然石墨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处理等工序制成,其加工性能好、比容量和压实密度较高,较多应用于中低端消费电池市场。

硅基负极材料能量密度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的碳负极材料克容量达到360mAh/g,已经接近372mAh/g的理论克容量,提升空间很小。在这种背景下克容量高达3500mAh/g的硅基负极材料应运而生,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但是因为膨胀较大、循环性能差、导电率较低等缺陷,目前尚无法单独使用,现阶段必须与石墨负极材料混合使用,市场上衍生出了单质硅-碳负极、硅氧化物-碳负极、低维硅材料、硅合金等技术路线。因此,硅基负极材料的高效、安全应用成为锂离子电池材料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的共同关注点。

1.3 负极材料生产流程:工序较长,具备一定技术壁垒

人造石墨制造流程可分为四大步、十余个小工序,造粒和石墨化是关键。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流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预处理 2)造粒3)石墨化4)球磨筛分。四大步骤中,破碎和筛分相对简单,体现负极行业技术门槛和企业生产水平的主要是造粒和石墨化两个环节。石墨化基地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且石墨化电阻料废料的处置需要稳定的钢厂、铝厂客户资源,专业性较强。石墨化、原料粉碎工艺均是碳素行业传统成熟的工艺,可选择外委外工的厂商比较多,但石墨化委外加工和自有石墨化的成本差异大,故大多数企业均在自建石墨化基地以降低成本。

具体到生产流程,首先将焦类和导电颗粒、碳纳米管、炭黑、乙炔黑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进行预混,再将混合好的物料与碳类进行一次烧结包覆,将制备好的颗粒进行石墨化处理;石墨化处理后的物料与树脂类材料进行二次包覆;采用溶剂进行表面处理,用离心、沉淀等方法从溶剂中分离出固相颗粒,再进行碳化,制得5-20um的颗粒,得到一种高倍率碳负极材料。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混捏造粒等方式,对颗粒进行二次包覆造粒将材料内壳填充,使材料内部结构稳定,使碳负极材料具有高倍率性能、高压实、高比容量等优点。

​​

​​

二、产业链剖析

2.1动力电池和储能提供增量,下游需求快速增长

负极材料的下游是锂离子电池,按其终端应用领域可分为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其中,消费电池主要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动力电池应用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储能电池主要用于移动基站电源、家庭储能和电网储能等。

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43GWh,同比增长22%,2016-2020年间复合增长率为22.26%。2021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累计产量达110GWh,同比增长60%,下半年随着动力电池景气度持续提升,预计全年锂离子电池产量将会超过230GWh。

​​

​​

随着我国锂电池行业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负极材料领域不断突破,2000年之前,日本厂商占据着负极材料市场95%的市占率,根据GGII数据,2020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36.5万吨,同比增长37.7%,占全球总出货量的比例约70%,预计到2025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将达到145万吨。

消费电池:

2020年疫情带来消费电池需求增加,但长期来看需求保持稳定。近年来手机市场趋于饱和,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92亿部,同比下降5.7%,连续第四年下降,但整体保持稳定。从PC端来看,智能手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自2011年最高点回落,2020年疫情导致在家办公和远程教育需求的增加带来PC端需求增长,2020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为3.02亿台,同比增长13.5%,但在没有爆款产品推出的情况下,预计未来笔记本电脑不会有大幅增长。平板电脑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的中间形态,平板电脑销量自2015年开始持续下滑,2020年也受益于在家办公和远程教育带来的需求增加,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1.64亿部,同比增长13.9%。但我们认为疫情带来的销量增长只是短期的,并不能持续,未来平板电脑的销量也将不会有太大增长空间,消费电池总体需求保持稳定。

​​

​​

5G引领换机潮,新场景培育新市场。在消费电池市场趋于饱和停滞的形势下,随着5G商用的落地、物联网设备的兴起,以柔性电池、高倍率数码电池、高端数码软包电池等为代表的高端数码电池领域受可穿戴设备、无人机、高端智能手机等细分市场带动,将成为消费电子电池市场中成长性较高的细分市场。整体而言,消费电子用锂电池的传统业务相对稳定,新兴应用市场持续活跃,锂电池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新兴消费类电池市场将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从IDC公布的数据来看,5G手机于2020年起逐步形成规模出货,换机潮有望带来手机市场需求的增加。根据GGII预测,我国消费类锂电池出货量在2023年有望达到51.5GWh,复合增长率为10.40%。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销量直接影响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从而影响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迅速渗透入传统汽车市场,带动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根据GGII数据,2020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80GWh,同比增长12.7%。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创新高,自5月开始单月渗透率突破10%,新能源汽车渗透加速,动力电池需求将会快速提升。

​​

​​

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系统具备削峰填谷、负荷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在日渐兴起的能源互联网中,由于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结合微电网与电动车的普及应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是协调这些应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储能环节将成为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能源互联网的兴起将显著拉动储能的需求。根据GGII数据,2020年我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6.2GWh,同比增长70.5%,2017-2020年CAGR达到66.66%,储能行业高速发展。

2.2上游原材料供给充足,焦类价格稳定

负极材料行业为典型制造行业,行业上游为焦类材料、鳞片石墨、无机盐、化工品等原材料行业。负极材料的成本构成中加工费占比近50%,此外直接材料占比也较大,超过40%。因此,负极材料的成本主要受到加工费和上游原材料价格影响。

​​

​​

人造石墨的原料包括石油焦和针状焦,沥青是粘结剂。一般而言,针状焦用于能量密度较高的负极材料;石油焦因其价格较低多用于中低端负极材料。由于产品定位、制造工艺、原料供应商和品类的不同,焦类的原材料成本占负极售价的比重浮动较大。国外炭素企业生产大规格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往往首选优质油系针状焦为主要原料焦,目前我国针状焦以煤系针状焦为主,油系针状焦依赖于从日本水岛公司和英国HSP公司进口。

国外的针状焦生成技术较为成熟,针状焦的国内外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生产厂商集中在美、英、日、韩等少数国家。国内原材料资源丰富,但是因为针状焦起步晚,所以目前布局的企业较少,油系针状焦企业代表主要是锦州石化、山东益大、山东京阳,而煤系代表中有山西宏特、鞍山开炭热能、宝武炭材、黑龙江宝泰隆、方大喜科墨等企业。

产能充足,产能利用率低下。据鑫椤资讯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末,中国针状焦总产能为149万吨,其中油系针状焦为69万吨同比增长102%,煤系针状焦为80万吨同比增长23%;2020年针状焦总产量为48.8万吨同比下降36%,其中油系为31.2万吨,煤系为17.6万吨。按照2020年数据计算,油系针状焦产能利用率为45.2%,煤系针状焦产能利用率仅为22%,产能利用率低下,存在产能过剩情况。

原材料价格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虽然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创新高带来动力电池需求大增,但针状焦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媒系针状焦目前出厂价为6500元/吨,较比年初上涨1000元/吨;石油焦出厂价为3900元/吨,较年初上涨300元/吨,涨幅不足10%,价格较为稳定。从目前行业产能来看,产能足以覆盖下游需求的增长,预计原材料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

​​

​​

2.3行业呈 “四大多小”局面,竞争格局稳定

行业快速发展,负极材料出货量高速增长。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由2014年的5.2万吨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36.5万吨,CAGR高达38.37%;市场规模方面,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24.1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64.25亿元,增速迅猛。随着各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加码,节能减排期限接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1年负极材料出货量将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负极材料的主要供应商为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凯金能源等,其中贝特瑞产品结构以天然石墨为主人造石墨为辅;江西紫宸、凯金能源、宁波杉杉以人造石墨为主。2019年CR4为74.1%,2020年CR4为71%,头部企业市占率略微下滑,但CR4超过70%,行业集中度较高。在前四大厂商中,贝特瑞、宁波杉杉、江西紫宸、凯金能源2020年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0%,并且领先优势明显。

​​

​​

人造石墨市占率提升,行业竞争加剧。从负极材料结构来看,2020年人造石墨占比由2019年的79%提升至84%,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人造石墨比容量大、价格便宜,大部分动力电池和部分中高端消费电池,均选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从人造石墨行业竞争格局来看,CR4由2019年的72%下降至2020年的67%,行业集中度下降,中小企业布局增加。

产能充足,产品价格稳定。2020年,贝特瑞、杉杉股份、江西紫宸、凯金能源能几家主要的负极材料厂商产能合计49万吨,2020年行业产量为36.5万吨,产能充足。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多家负极材料企业均大规模扩产,其中贝特瑞扩产27万吨,杉杉股份扩产26万吨,江西紫宸和凯金能源也扩产20万吨,业内主要企业扩产计划超100万吨,充足的产能能够满足下游快速增长的需求。产品价格方面,中端天然石墨受需求下降影响,产品价格自2016年下降了20%,但总体来说价格较为稳定。中端人造石墨价格受需求上升影响,年内上涨10.67%,但预计未来产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情况。

​​

​​

2.4制造业属性,利润来自于成本下降

负极材料行业为制造业属性,原材料和加工制造费用占主要成本。从技术方面来讲,石墨负极材料的比容量性能逐渐趋于理论值,如石墨的理论克容量为372mAh/g,目前部分厂家产品可以达到365mAh/g,基本达到极限值。因此,在技术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基本上赚的是制造利润,行业更偏向制造业属性。从成本占比来看,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等主要企业的直接材料占成本的40%左右,加工和制造费用占成本的50%左右,二者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

下游客户标准不一,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由于目前下游锂离子电池并未统一标准,且消费锂电池与三元软包电池、高镍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要求不同,下游锂电池厂商对石墨材料的参数要求不同且持续变化。因此,负极材料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不同公司产品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利润提升来自于成本下降。随着行业内公司产能不断扩张,规模化效应带来成本下降,2020年行业内主要公司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中科电气单吨成本较2019年分别下降24.2%、26.6%、16.4%、40%、16.1%。单吨售价方面,由于不同公司产品结构不同(人工石墨与天然石墨销量占比)、产品性能差异(低端、中端与高端负极材料销量占比)、下游客户结构不同(动力电池与消费电池),行业内公司产品均价差距较大,翔丰华2020年负极材料均价为2.86万元/吨,而璞泰来由于有大量消费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销售均价为5.76万元/吨,但总体来看销售均价处于下滑阶段,璞泰来、杉杉股份、贝特瑞、翔丰华、中科电气单吨售价较2019年分别下降13.6%、20.2%、15.7%、27.9%、11.4%,单吨成本降幅高于单吨售价为公司带来利润提升。

​​

​​

行业内公司盈利能力趋于同质化。毛利率方面,2020年,毛利率较高的贝特瑞和中科电气毛利率分别较2019年下降2.31pct和4.27pct,而毛利率较低的璞泰来、杉杉股份和翔丰华毛利率分别较2019年提升4.22pct、1.92pct和6.79pct,各公司毛利率差距明显缩小。销售费用率方面,2021Q1各公司销售费用率均在12.5%~16%区间,产品受欢迎程度相差不大。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Q1各公司ROA相差不超过2pct,ROE相差不超过1.5pct,行业盈利能力同质化趋势明显。

2.5绑定核心客户,共享行业高发展红利

行业内主要公司均进入了主流锂电池企业供应链中,与下游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其中,杉杉股份、璞泰来、凯金能源、中科电气、翔丰华均进入了宁德时代的供应链,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行业领军企业,众多负极材料厂商有望共享发展红利;贝特瑞也为三星、LG化学、比亚迪等锂电池头部企业供货。今年1-7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92.1GWh,同比累计增长210.9%,宁德时代、LG化学、比亚迪等是锂电池行业头部企业,负极材料企业通过与核心锂电池企业的深度绑定,有望共享行业高成长红利。

三、行业趋势展望与行业看点

3.1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自建石墨化产能成为趋势

石墨化产能紧缺推动价格上涨。石墨化是利用热活化将热力学不稳定的碳原子实现由乱层结构向石墨晶体结构的有序转化,在人造石墨占比持续提升的情况下,石墨化需求持续提升。石墨化布局50%在内蒙古,但是由于内蒙古限电政策的出台以及负极材料需求快速提升,石墨化产能紧缺,价格持续上涨,年内石墨化价格上涨超50%,均价上涨至2.05万元/吨,部分采取外协加工的企业成本端压力提升。

​​

​​

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自建石墨化产能成为趋势。石墨化价格持续提高挤压负极材料企业利润,行业内公司纷纷开始一体化布局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目前尚太科技实现100%自供石墨化;贝特瑞依靠自供石墨化和天然石墨上游矿山开采一体化布局提升利润;翔丰华、中科电气和杉杉股份均布局建设石墨化产能。除自建石墨化加工工序外,贝特瑞和璞泰来也向上布局焦类产品公司,在进一步锁定原材料的同时降低成本以获取超额收益。

3.2看点一:动力电池海内外同放量,需求高速增长

新能源车销量快速增长,国内渗透提升。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完成销量147.8万辆,销量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行业景气度持续高涨。渗透率方面,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0.0%,相较2020年数据提升了4.6pct;1-7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7.2%、7.6%、9.0%、9.1%、10.2%、12.7%、14.5%,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近两个月加速迹象明显。

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今年销量或接近290万辆。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约20%左右,结合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比亚迪、造车新势力等销量快速提升,华为与传统车企合作打造多款智能电动车,今年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0%,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到25%,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711万辆,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有望接近290万辆。

​​

​​

海外各大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随着碳排放标准趋严,各大车企均加快了电动化转型速度,大众规划2025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25%;奥迪规划2025年销售80万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1/3;宝马规划2025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达33%。

高补贴政策持续,推动销量进一步提升。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一方面来源于车企电动化转型加速,新款电动车型不断推出;另一方面来源于丰厚的电动车购置补贴和税费减免。

购置补贴:法国对二氧化碳排放低于20g/km、售价低于4.5万欧元的汽车给予7000欧元补贴,售价在4.5万至6万欧元的车给予3000欧元补贴;德国对车价在4万欧元内的纯电动汽车给予9000欧元补贴,插电混动汽车给予6750欧元补贴,售价在4万欧元以上的纯电动汽车给予7500欧元补贴,插电混动汽车给予5625欧元补贴;意大利对于售价低于5万欧元的电动车给予6000欧元补贴;英国对车价低于5万欧元的零排放汽车给予3000英镑补贴;瑞典对零排放汽车给予6万瑞典克朗补贴;荷兰对于售价4.5万欧元以下的车给予4000欧元补贴。

税费补贴:法国大部分地区免登记税,所有权税费减免;德国免交注册费用,买车后十年免交所有权税;英国免交注册费用,零排放汽车免交所有权税;意大利自登记日起5年内免交75%所有权税;瑞典自登记后免交5年所有权税;瑞典降低零排放车辆路桥年费(约360瑞典克朗)。

2020年全年欧洲完成新能源汽车销量136.7万辆,同比增长142%;2021H1欧洲完成新能源汽车销量103.3万辆,已经达到2020年销量的75%,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渗透率来看,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11%,今年上半年渗透率为16%,渗透率继续快速提升。我们预计今年全年欧洲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220万辆,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到650万辆左右。

​​

​​

历经低谷,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停滞。2018年美国新能源销量约35万辆,虽然当时美国对电动车最高给予了7500美元的补贴,但当单一品牌销量达到20万辆后,补贴金额将会逐渐缩水,先是降至3750美元,接下来再逐步降至1875美元,最后降低至0。补贴快速退坡限制了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2019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2万辆,同比下降9%,2020年销量也仅为32.8万辆,销量停滞不前。

美国电动车新政即将出台,美国电动车拐点已至。8月初,白宫官网发布消息称,美国总统拜登设定了美国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50%的目标,这是拜登政府“重建更好未来”计划,提升智慧能源效率和排放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美国汽车市场历年销量数据,我们假设2030年美国汽车市场销量为1700万辆,则届时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将突破850万辆,2021-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8.64%。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1H1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7.5万辆,同比增长116%。我们预计随着拜登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支持政策落地,美国新能源汽车将重启快速增长,预计全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65万辆左右。

​​

​​

据我们预测,到2025年,中国/欧洲/美国/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到711/658/332/1313万辆,渗透率分别达到25%/31%/20%/22%,2025年中国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达到438GWh,海外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723GWh,全球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1161GWh,较2020年增长735%,未来动力电池需求将快速增长。

3.3看点二:政策利好频出,储能电池蓄势待发

储能电池系统具备削峰填谷、负荷调节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在日渐兴起的能源互联网中,由于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在大电网中的大量接入,结合微电网与电动车的普及应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是协调这些应用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储能环节将成为整个能源互联网的关键节点,能源互联网的兴起将显著拉动储能的需求。根据GGII数据,2020年我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6.2GWh,同比增长70.5%,2017-2020年CAGR达到66.66%,储能行业高速发展。

​​

​​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通知提出,将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储能相关政策频出,将推动储能电站快速发展,储能电池需求迅速增长。

假设:(1)根据各地出台的新能源配置储能相关政策,储能配置比例在5-20%之间,我们假设2020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配置比例为10%,配置比例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2)储能时长为2小时;(3)根据前表测算的2030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计算2020-2030年间装机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分别为11%、17%,假设每年全国风电、光伏装机以此增速增长。

据测算,2020-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新增储能装机需求合计155GWh,年度新增装机分别为11、16、21、27、35、45GWh。

我们对2020-2025年海外新能源并网储能装机容量进行测算。2019年,海外风电累计装机容量415GW,海外光伏累计装机容量438GW。假设2020-2025年,海外风电、光伏装机增速均为15%;2020年储能配备比例为2%,以后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储能时长为2小时。

据我们测算,2020-2025年海外风电、光伏并网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合计120GWh,年度新增装机分别为5、9、15、21、30、40GWh。

国家加速5G建设,通信基站对储能电池需求量激增。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设超70万个5G基站,2020年我国新建5G基站达到58万个,我国5G终端连接数已超1.8亿。同时,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和三大运营商2021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2021年我国将新建5G基站60万个以上,相比2020年继续提速。

根据智研咨询,2021-2025年,我国新增5G基站数量分别为80、110、85、60、45万个。5G单站功耗是4G单站的2.5-3.5倍,目前5G单站满载功耗约为3700W,备电时长多为4小时。据测算,2020-2025年,全国5G基站备用电源带来储能需求8.58、11.84、16.28、12.58、8.88、6.66GWh,合计64.82GWh。

对海外5G基站储能需求进行测算,2020年海外5G基站累计约30万个,假设2021-2025年,海外5G基站建设增速与我国保持一致,单站满载功耗约为3700W,备电时长4小时。据测算,2020-2025年,海外5G基站备用电源带来储能需求3.7、5.07、6.98、5.39、3.81、2.85GWh,合计27.8GWh。

四、投资分析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风光电站装机快速增长带来的储能电池需求提升,负极材料需求快速增长,行业未来空间广阔。磷酸铁锂电池重获国内乘用车的青睐,将提升负极材料单位用量。规模效应、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成为负极材料行业进一步扩大领先优势、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途径。

4.1璞泰来

1)负极材料销量快速提升,市占率行业领先。2018年-2020年,公司负极材料销量分别为2.93万吨、4.58万吨和6.29万吨,市场占有率稳定在18%左右,位居全国第二。

2)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产品种类扩张提升利润。2021年上半年,预计公司石墨化自供比例50%-60%,年底石墨化产能有望达到12万吨,有望提升成本优势;公司布局涂覆隔膜业务,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隔膜涂覆企业,铝塑膜业务也有望持续放量;锂电设备从涂布机扩展到整线,在手订单充足,业务放量在即。

3)业绩高增长,毛利率触底回升。2021H1,公司负极材料出货4.52万元,同比增长103.57%;负极材料营业收入24.54亿元,同比增长79.46%。毛利率方面,公司负极毛利率自2017年的39.22%下滑至2019年的26.87%,2020年毛利率为31.09%,毛利率触底回升。预计随着公司新增石墨化产能投建,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毛利率有望再度提升。

​​

​​

4.2中国宝安(贝特瑞)

1)行业深耕多年,客户优质。公司于2000年开始进入电池材料行业,目前是全球领先的负极材料供应商,过去几年负极材料出货量均是国内第一名。目前,公司与国内外众多优质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三星SDI、LG、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客户渠道优势显著。

2)产能高增,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2020年公司负极材料有效产能10.6万吨,预计今年产能达到16万吨,2022年产能达到26万吨。公司与山东京阳合作年产12万吨针状焦和8万吨人造石墨一体化产线,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

3)新工艺稳步推进,硅碳负极布局领先。公司引进连续石墨化工艺,目前主要应用在部分低端产品中,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有望大幅降低公司成本。在硅碳负极方面,公司目前有3000吨硅基产能,进入松下、三星供应链体系进行配套,实现硅碳负极规模量产。

​​

​​

4.3杉杉股份

1)产能扩张加速,保障业绩放量。公司目前拥有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内蒙古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预计年底建成试产;未来计划在四川投建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产能快速扩张。

2)负极材料盈利能力提升,海外市场出货增长。随着公司一体化产能达产以及布局内蒙、四川等电价低的区域,负极材料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1H1公司负极材料单吨净利润为6361元/吨,同比大幅增长308.66%。此外,2021H1公司海外客户出货量同比增长131%,中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

3)全面布局锂电材料,充分享受行业红利。除负极材料外,公司还有正极材料产能6万吨,电解液产能4万吨,2.5万吨锂盐产能预计2021年9月底试产,现有+规划六氟磷酸锂产能4000吨。公司锂电材料产业链布局完善,有望充分享受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红利。

​​

​​

4.4中科电气

1)产能快速扩张,明年业绩放量可期。公司目前拥有负极材料产能4.2万吨,预计年底产能有望达到10.2万吨;新增6万吨石墨化产能预计明年年初建成,届时石墨化产能自供达100%,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明年有望量利齐升。

2)绑定优质客户,毛利率维持高位。下游锂电池头部企业比亚迪、CATL、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能源、SKI、ATL等均是公司的客户,客户结构优良。2020年公司负极材料毛利率34.66%,维持较高水平,随着公司石墨化产能扩建完成以及负极材料产能扩建带来规模效应,负极材料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

​​

4.5山河智能

1)切入负极材料行业,新技术成本大幅降低。公司2020年底与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签订《贵州大龙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高端装备应用项目框架协议》,正式布局负极材料行业。公司自行研制设备化生产装备,综合成本相比传统艾奇逊法降低30%以上,且产品质量稳定,目前处于试产阶段,若成本降低得到验证,成本优势将为公司带来超额收益,对现行技术也将产生较大冲击。

2)应用领域齐全,产能快速增长。公司设备化生产的负极材料能够满足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数码电池的要求,还能生产出超高纯度碳材料等“卡脖子”产品。在产能规划方面,公司目前有1000吨中试线连续运行,未来建成3000吨试验线,今年年底产能达到1万吨,明年达到5万吨,预计2023年10万吨全部投产,届时产能有望达到国内二线负极材料厂商水平。

五、风险提示

政策波动风险 新能源汽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若未来出现政策变动,则可能会影响行业发展。

重大安全事故风险 锂电池具有一定的潜在安全隐患,存在燃烧甚至爆炸风险。如若重大安全事故发生,造成大面积人员伤亡,产业发展会受到一定影响。

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带动锂电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若上游针状焦、粘接剂等原材料大幅上涨,则可能会影响企业出货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